學校牧民工作者口述歷史 訪問陳志明神父

從教區會議說起 

十多年前,有見天主教學校的宗教氣氛愈趨冷淡,過去神父和修女常見於天主教修會主辦的學校內擔任不同職務,亦因聖召不多而明顯地減少了有關的職務安排,致令學校的天主教標記亦相對地變得薄弱。另一方面,因課程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學校花在不同方面的教學安排有所改變,同學的功課壓力或隨之增加,宗教教育的優次亦被影響。於是,16年前的一次教區會議提到需要加強對青少年的信仰培育和強化學校教育的宗教元素,便出現了「學校牧民工作者」的職務。學校是福傳的理想基地,學校需要更主動去推行有關工作,加強學校宗教教育人手正好回應福傳方面的需要。雖然「校牧」在當時來說仍只是一個理念,並沒有具體的規劃,但陳日君樞機認為既然教區有需要便應著手開展,於是便坐言起行,從教區調撥五百萬元資助學校聘請校牧,鼓勵學校的校董會和校長審視校內的宗教教育需要,從而規劃教育和福傳兩項工作並行發展。雖然計劃在開始時有點混亂,但教區已下定決心發展校牧的工作。

校牧初期發展的挑戰與困難

學校需要遵從教育局定下的政策與制度,例如要進入課室授課,必須由已註冊之教師擔任。學校聘請的校牧若已擁有以上資歷,學校可以安排他們進入課室教授宗教科及進行多元化的牧民活動,但在發展初期,大部分校牧均沒有具備教師資歷,致令他們只可在課餘時間工作。其次,因受政府津貼所限,編制上不能使用政府撥款聘請宗教同工,以致學校需要另覓資源聘請有關人員。

學校牧民工作賴以成功的關鍵,在於學校不同人員的配合。校牧在學校的層級中屬於學校助理,所以,學校領導(包括校董會、校長及宗教科主任)的配合是責無旁貸的。學校需要配合校情,定出學校牧民工作的定位和方向,為校牧提供支援。例如學校要推行天主教教育的五個核心價值,也不能一步到位,必須定出優次,校牧才可以配合。又例如今年是「慈悲禧年」,校牧需要有具體方向才可以實踐有關工作,要知道實踐甚麼而不流為空想,就需要學校各方面互相配合。在推行校牧計劃初期,或許只是交付工作給校牧一人承擔,其他人員不知道如何執行,甚至做了也不知道果效如何,這情況並不理想。

此外,有些學校或會遇到校牧工作不被其他教師認同的情況。其實,在天主教學校的法團校董會章則已清楚列明,教育和福傳均是天主教學校的辦學方針,學校應讓教師清楚明瞭,校牧亦不需要擔心別人的看法。學校要讓宗教教育成為校風的一部分,讓校牧工作得到重視。

校牧工作向前走

學校需要適時檢討學校牧民工作的推展情況,例如是否只在節期如四旬期及將臨期才有牧民活動?校牧有沒有個人的發展出路,例如有沒有進修機會讓自己成為一位合資格的教師?學校有沒有空間讓負責宗教教育的前線同工進行定期討論及發展?在中央層面上,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應與校長、宗教科主任等學校人員有定期的交流,檢討計劃與當初的理念是否一致,能否強化學校的信仰及福傳幅度。各校的校牧也可以在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及青年牧民委員會的協調下定期舉行聚會,讓他們表達意見及訴求,交流彼此經驗及困難,檢討工作成效。現時,校牧間之溝通未必足夠,若一年舉行兩次會更理想。

現時香港的青少年信仰培育是堂區及學校獨立分開進行,建議可以提升大家的合作空間。雖然堂區是信仰培育的地方,但學校也需要宗教元素,而堂區就正好給予有關資源,而學校亦可同時提供福傳的場所給堂區發展。學校可以邀請堂區神父主持學校禮儀,讓神父對學校多點認識,從而推進彼此的合作。

給校牧的叮嚀勉語

校牧的一個基本特質是屬靈的,要重視個人與天主的關係,要有個人的靈性生活,屬靈質素非常重要。校牧不單要熱心,還要有愛心,當見到學生有需要時會主動關心他們。對待身邊的人(包括同事和學生)要親切及人性化,讓其他人感受到校牧的存在,感受到他們的愛是非常重要的。個人質素亦重要,以生命影響生命。所以,不要用階級去看這個職務。神父未必比平信徒勝任這職務,這只是錯覺,因為每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反而平信徒會比較了解學校現況,可以從他們的處境設計活動,而神父可能沿用舊方法,平信徒則較具彈性。

我很欣賞校牧願意參與福傳的工作,但也明白當中有不足及未盡完善的地方,所以校牧要清楚自己的崗位,了解可行環境及局限,有甚麼可以改變的地方就盡量去做。要多祈禱,大家在一個支援系統內要互相勉勵。要反覆問自己是否有這個召叫,不要把這份職務變成一項職業。如果遇到很多限制或不安的思緒,就要想想自己是否仍然適合這個職務。不要環境遷就自己,而是自己是否適合這環境,若覺得不適合就不要勉強,天主自會開引你的路向。

撰文:杜永強先生(青年牧民工作發展組組員)
訪問:梁翠珊小姐(青年牧民工作發展組職員)、譚嘉盈小姐